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 正文

“文物建筑防雷新技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来源:文博视频    时间:2023-07-10 17:08:45

雷电是危害文物古建筑主要自然原因。为呼应气候变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议题,促进文物建筑防雷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交流与合作,引导文物建筑防雷相关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7月8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遗产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主办,中科天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文物建筑防雷新技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文物保护、气象领域的专家学者共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遗产防灾减灾专委会秘书长郭小东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举办,适逢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主汛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通知》的发布。希望与会同仁们都能够增进交流,切磋学艺,来收获文物建筑防雷领域的丰硕的成果,专委会愿意和大家一道来携手并进,为中国文物的防雷减灾事业贡献力量。


(资料图片)

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程向阳从“雷电监测和临近预警”“雷电对文物建筑的损害”“升降式接闪杆”“风险评估”“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人身防护”六个方面,作了题为《文物建筑防雷的几点思考》的发言。

陕西省气象局防雷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高级工程师曹继军从雷电监测预警、文物建筑防雷工程的相关政策及相关思路和建议三个方面作了题为《文物建筑防雷有关政策讨论》的发言。他建议,文物部门所需雷电预警预报信息可与当地气象部门合作,由当地气象部门所属的气象台提供专项服务。

北京市避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宋平健从“文物建筑”“接闪带的设置规则”“特殊情形的处理”,阐释了《文物建筑接闪带的设置》。他表示,作为重要防雷装置的接闪带应设置在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应采用滚球法计算、论证后再确定。

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泉从“现行文物防雷标准有关引下线的规定”“引下线对文物建筑防雷的影响分析”“文物建筑引下线材料选型及敷设方式”解释了他对《引下线及新材料的理解》。他表示,我国古建筑大多以引下线作为导体,流过雷电流后的热效应会导致火灾,所以防雷也是防火的重要措施。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陈明理以大量翔实的实验数据,作了题为《雷电——观测、仿真及防护》发言,展示了深圳气象塔雷击观测的诸多结果和数据分析,介绍了闪电物理与防护实验室的雷电仿真实验。

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总工程师郭红晨以实际案例,讲述了《智能化雷电防护及预警监测技术在文物建筑防雷上的应用》。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绿文,以“两套主要闪电定位系统的基本情况”“在大湾区的整体探测情况对比”“基于雷电观测试验的评估结果”三个方面,介绍了《广东省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效能对比》。

扬州大学副教授史东东从“闪电及其危害”“闪电探测技术”“闪电探测系统”“未来计划”四个方面介绍了《快天线闪电定位阵列建设及其运行结果》。详细解释了闪电探测技术,电磁辐射特征以及时差法定位技术。

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李京校作了题为《北京中轴线古建筑防雷技术探讨》的报告。他从“雷电及危害”“古建筑雷电灾害”“古建筑防雷装置”“古建筑防雷新技术及探讨”等方面,介绍了北京中轴线古建筑防雷的现状及经验。

中科天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总监任利斌,以工作实践介绍了“文物建筑防雷工程实施案例”。他建议,文物建筑可采用厚度不小于2毫米,截面积不少于50平方毫米的扁铜贴敷于文物建筑正脊、垂脊、挑檐等易遭受雷击部位,采用由内部为导体、外部为耐高压的绝缘层组成的高压绝缘引下线,如周围有信号线可采用带有屏蔽层的高压绝缘导线。

发言结束后,与会的专家学者还就“文物建筑接闪带‘贴敷’可行性”“文物建筑引下线新材料选择及敷设方式”等学术问题进行了研讨。

作者 | 杨逸尘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太平洋医疗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